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渊源,是人类文化历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讲究人格,把自然理解为生命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人合一,审美方式和追求重人的心理体验,强调悟性。这都是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受大的文化思想的影响,用特有的、独特的自然的形式,把美学思想渗透其中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论发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学派,以儒家、道家、墨家为代表。本文对这三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浅析。
一、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公元前511——公元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在政治上崇尚“先王这道”,主张“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音乐的社会功能)。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家,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儒家学派代表之一,(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儒家的音乐理论体系: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的作用。荀子认为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合人们温良礼让等。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批评准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穷极人生的途径。
《乐记》代表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阶级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其实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符合时代的新型人才。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约公元前571——前471年),古代哲学家,他认为事物的矛盾变化是由一种被称为“道”的自然法则所支配。老子对于当时的社会剧变采取消极态度。在音乐思想上,他认为美丑相比较而存在,声音相反相成。“天上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大音希声”是老子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一个著名论点。他认为,最美好的音乐是应使用使人内心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能够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陶冶,得到升华。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他崇高自然的思想出发,认为音乐美的本质表现为人的自然情性。可抒发情性,娱乐人心。音乐美的准则是自然而不造作,朴素而不华饰。音乐摆脱礼的束缚,合乎自然、合乎人的本性。把声音分为三种:“人籁”、“地籁”、“天籁”,是指人为的乐音,风吹草动的声音、完全自然的音响,这种音乐“听不闻其声,视之不风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三、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与儒家的音乐思想相对立的乐派墨子名,生于鲁国。伟大的思想家、博学的学者和政治活动家。他在音乐上竭力反对儒家以礼乐治天下的主张。墨子认为,音乐艺术既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且还将必厚敛万民”,徒然增加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但不可能治理天下,而且“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但过于消极只力求得到最低的生活要求。对音乐的社会作用认识不全面。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多从实际出发,具有实用性质,把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艺术要服从于一定的的伦理学和美学的规范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音乐上强调“和”字综合各种因素如“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以及“清浊、大小、短长、疾综、哀乐、刚柔”。
中国的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的音乐的影响深远,至今所使用的音乐美学还源于传统。但作为现代人,固守传统是无为的。只有取传统其精华去其糟粕随时代的变革、发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路。西方的美学也是世界文化组成的部分,中西审美文化相融合,既关注人又要对自然进行认识和改造,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作为根基,运用中西好的音乐手段、方法为中国音乐,所以建立中国新的音乐美学思想,为世界文化艺术作出贡献。
中国十大古乐曲
一、《高山流水》古琴曲 据《吕氏春秋》所述,此曲是描写伯牙鼓琴,表现高山,又表现流水,为他的知音好友钟子期深刻领会的一则故事。
二、《胡笳十八拍》古琴曲 系据同名诗词谱写。歌词最早见于南宋朱嘉的《楚辞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谱,均由唐代著名琴家董庭兰所作。
三、《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系汉魏时期楚调组曲之一。相传稽康因反对司马氏专制而遭杀害,临刑前曾弹奏此曲作寄托。为我国篇幅最长的古琴曲之一。
四、《汉宫秋月》古筝及琵琶曲 乐谱最早见于宋代《瀛州古调》。表现古代宫女悲怨哀愁之情。
五、《阳关三叠》古琴曲,又名《阳关曲》 系唐代主要歌乐曲,歌词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发展而成。
六、《梅花三弄》古琴曲,又名《三六》存谱初见于《神奇秘谱》,根据晋代恒伊的笛子曲改编而成。
七、《渔樵问答》古琴曲 存谱初见于明代杨表正修订曲谱《杏庄太音续谱》,并配制以歌词。
八、《平沙落雁》古琴曲 存谱最早初见于明代《古音正宗》,是我国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标题音乐之一。
九、《十面埋伏》琵琶大曲 又名《淮阴平楚》。 乐谱见于明代华秋苹所编《琵琶谱》。系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今皖东灵壁县境内)最后决战时的情景,全曲最初为13段。后为9段。
十、《春江花月夜》 琵琶大曲,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先后由陈后主(又名陈叔宝)填词,以“吴声歌曲”之名演唱,后经上海“大同乐会会员”柳尧章根据琵琶曲《夕阳渔鼓》改编成《春江花月夜》。
中国古代民族乐器
我国的民族乐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河南殷墟出土的乐器和甲骨文字,证明了在三千多年前的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创造了钟、磬、鼓、铃等十二种乐器,到了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二二一年的周朝和春秋战国时,乐器的种类已增加到八十多种。
我国的古代乐器根据制作使用的材料,分为金、石、土、革、丝、木、瓠、竹八类,称之为“八音”。
(1) 金类:指用金属制成的乐器。如:编钟、方响等。
(2) 石类:指用石或玉制成的乐器。如:磬、玉磬等。
(3) 土类:指用陶器制成的乐器。如:埙等。
(4) 革类:指用各种皮革制成的乐器。如:各种鼓等。
(5) 丝类:指用丝弦来拉响和各种乐器。如:古琴、瑟、筝等。
(6) 木类:指用木质制成的各种乐器。如:木兄、木鱼等。
(7) 瓠类:指用瓠瓜(葫芦)作音斗而制成的乐器。如:笙、竽等。
(8) 竹类:指用竹管制成的各种乐器。如:笛、萧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