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力 滨河中学 汪玉梅
经济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对创造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第三次"全教会"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正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教基[2000]3号)中,教育部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周课时为3节,高中三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同为必修课,研究性学习课程有别于传统的课程,后者是学科性课程,其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将知识目标的培养放在首位。而研究性课程是一种活动课,它主要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把能力目标的培养放在首位。滨河中学作为一所普通中学,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相对较薄弱,所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来激活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这一点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基于以上观点,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做到精心设计,力求充分锻炼学生的能力,取得最佳效果。其各环节设置建议如下: 一、准备阶段 1、在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伊始,由教务处指派专门教师以班为单位,以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课本为蓝本,让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充分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2、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要求每个同学大胆地提出一个课题题目,并填写在统一、规范的表格中(表格略),表格内容主要包括课题题目、简要背景说明、课题的目的与意义、主导课程、相关课程、活动计划、预期的成果等。表格填写完毕后上交班主任处。 3、经过班主任初步给同学们的课题分类,再由年级长组织科任老师进一步按学生所选课题,将课题所涉及的主要学科一致的同学们分派给该年级的该科任老师们,以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大课题组。这个大组是以年级为单位分成的大组,不再受班级限制,每个大组要推举出大组长。 4、大课题组形成后,相关的科任老师以讲座形式再对同学们进行该领域的知识整合。这个讲座不同于平时上课,平时上课教师受制于教材,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见解,同时因为有了教材,而懒于去更新自己的知识。这个讲座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有该领域独到的见解,并掌握该领域的最新知识,这样其讲座才能打动、吸引每位学生,所以它能促进我们的教师们去不断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积极的参加继续教育,变无目标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讲座中要求老师们以同学们所选题目为例,进行实例分析和指导说明,让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选题阶段 1、在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可以说才正式进入学生的选题阶段。在大组的基础上,同学们重新自由组织成小组(以3-5人为宜),小组形成后就要推选出小组长。大组长与各小组长形成一个有机的课题管理小组,至此,管理小组就要全方位地担负起该大组的管理工作,如与老师、专家的联络工作、参观访问的联系工作、对各小组活动的评价工作等。总之,在指导老师人手不够、自身教学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以课题管理小组为中心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他们自己成为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能力的锻炼,而教师的职责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内容方面的咨询。小组形成后,就要以小组为基础进行选题,并将课题填入表格,形成开题报告初稿。 2、在正式开题时,课题管理小组及相关科任老师共同组织成开题报告组,每一小组轮流上台陈述选题的背景、实施过程、结题方式等内容,然后由开题报告组成员提问,要求答辩小组每个成员都必须发言回答问题。同时由老师及课题小组长给每个课题打分。 三、实施阶段 在实施阶段可建立档案袋评价体系,由每个组的小组长记录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行为结果,包括观察日志、讨论中发言情况、访谈记录、探究计划或结论、收集到的资料、文章作品、个人的感想以及别人的评价等,并且大组长要以表格形式定期公布张贴各小组活动实施情况,最后以表格为基础,组织课题管理小组,给每小组的活动情况打分。 四、结题阶段 由课题管理小组组织课题结题答辩,并给每个课题的成果打分。然后,小组组员进行自评,小组长组织组员一起给每位组员进行互评。以开题报告得分、活动情况得分、小组课题成果得分、自评分、互评分五项目分数为基础,经过比例换算,其结果作为该同学参加研究形活动课的个人成绩。 总之,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而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建立一套让学生管理学生的办法,是让老师不累,而学生又从活动本身得到充分锻炼的行之有效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