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用户名:
密  码:
  
【课题简介】栏目相关文章
   ·滨河中学部分教育科研课…
   ·滨河中学教科研课题统计一览表
·滨河中学教改科研的目标定位与学校发展
·班 级 管 理 的 有 效 途 径
 
滨河中学部分教育科研课题介绍
[  点击数:2828    更新时间:2004-12-22  ]
一、国家级课题
 1、"初高中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是找到一条适合中学生发展特点的具有实效性的德育工作途径以及进行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经过近三年的研究,构建了我校以学科德育和"两课"为基本途径;以活动育人和基地教育为主要途径;以班主任工作为常规途径的途径体系和以养成教育、实践教育、班会教育为三大特色的"五个结合"为主体的德育方法体系,形成了我校"五化"特色的德育模式。
  我校在1998年12月荣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颁发的"全国德育实验先进学校"光荣称号;在1999年12月和2000年10月分别荣获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颁发的"全国实验科研先进学校"光荣称号。
由我校德育处汇编的"滨河中学德育主题班会教案集"获中央教科所颁发的全国一等奖。
 2、"中学语文'自助--互动'反刍式教学教改实验"
  本课题研究语文教学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树立大语文观,拓展阅读新时空,以人为本,突出人文特色。将学生真正推到前台,通过营造宽松、自由、舒适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在看似不经意的"经意"当中巧妙地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始终在愉悦、兴奋的心境当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1999年由王满英老师撰写的论文《以意象为钥匙,活化诗歌教学》获全?quot;语通杯"一等奖。
  《"自助-互动"反刍式教学实验方案》获全国中语会论文评比一等奖。
  《"自助-互动"反刍式教学实验》阶段性成果获全国中语会首届教改成果二等奖。

 3、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需求的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人的发展中各项素质的基础和桥梁。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quot;。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交流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经验和科研成果,中央教科所心理室、教育部重点项目"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于2000年在全国展开。总顾全:著名心理学家、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华南课题协作组由中央教科所心理主任俞国梁教授,广东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傅荣副教授负责主持。
  我校是深圳市为数不多的几所公办完全普通中学之一,地处罗湖区金融中心,是罗湖教育西部战略要地,师资力量雄厚,是一所见证特区繁荣与发展的老学校。校园周边环境复杂,现代商厦、自留屋村比邻而居,暂住人口、本地生源兼而有之,作为华南基地课题实验学校之一,具备进行课题实验的必要性、必须性和可行性。从2000年底开始,在教科所专家、区教育局的指导、支持下,校领导高度重视,正式启动学校心育工程。我们将秉承三个面向的原则(面向教师、面向学生、面向家长),以点带面(建立心理咨询室,由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持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全员、全程、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紧扣我校实验专题:"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主题有:学生适性指导、自我意识培养、人际交往学习、学习辅导、健康人格辅导、青春期教育、初步生涯指导等。(2)重点开展:对初始年级的心理素质测评(可追踪分析)工作、新生适应性辅导工作、家教状况摸底、指导工作;对毕业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指导工作。(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每周定期接受学生心理咨询,鼓励学生利用信箱、电话、网络主动寻求帮助和疏导。为学生的心理安全提供积极干预。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对特区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研究积累经验,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提供参考,更有效、更积极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quot;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出现代素养、富有积极人生态度的新世纪建设者。
 4、中学德育"活动育人"实效性深化研究
  德育课题在我校已有多年的历史,并已取得显著的成绩和实效。为了进一步发展德育事业,我校继"中学德育途径方法"的课题结题后。于2001年底重新申请子课题"活动育人",并于2002年经省教科所正式通过立项。这个新课题,主要是针对本校德育工作实际和今后发展方向,提出全面推行德育创新、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抢点德育制高点;倡导活动育人,提高活动育人途径;加强班级目标管理,强化班主任责任制;加强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全面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总体思路。相信,这个新课题将会对滨河中学德育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下面是对本课题的简述:
  一、 研究的重点:该课题的重点在于探索校内外"以活动育人的形式,以潜浸、疏导的特点"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品行、修养得到培养,以学生喜闻乐思、学生自律自省为主、教育疏导为辅的模式、研究"活动育人"的规律。
  二、 研究的方法:A、以学生为主体,以班级为基点,以年级为纵线,以校内外活动为阵地,实施"活动育人"。B、每项活动确立一个中心,注重研究成功及不足,积累素材、数字,通过数据发现规律。C、研究工作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要有具体目标和任务,从点到面,一线串起,总结并提炼德育研究理论。
  三、 预计突破:预计在"以基地育人"和"养成教育"方面、"班会教育"方面实效性取得突破的尝试,建立中学活动育人体系。

二、省级课题
 1、"初中生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和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基本内容包括:①历史学习能力的层次及主要标准;②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形式;③历史学习能力的误区;④初中生历史学习目标的定位;⑤能力培养的配套习题。
由元涛老师执教的《三国鼎立》获全国历史教学录象课评比一等奖;由陈德基老师指导,元涛老师执教的《伟大的转折》获深圳市教学软件评比二等奖;元涛老师的论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获全国中学历史论文评比二等奖。该课题荣获广东省教育科研黄华奖三等奖。
 
2、"珠江三角洲学校教育现代化模式研究"
  我校作为广东省参与研究学校之一,探讨学校管理教育现代化的模式。主要内容有"优质德育境界"、"优质教学境界"、"优质教研境界"三大部分。三个部分既自成体系又相辅相成、互为联动,对学校工作的整体开展、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
发展能力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 3、网络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正全面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丰厚的网络资源,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迫使人们不断发展、自新、以应对知识经社会所带来的挑战,随着教育改革扬鞭策马的推进,旧式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势在必行,素以枯燥乏味著称的思想政治课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广东省利用经济实力优势,由省教育厅牵头,推出了"信息技术化的素质教育"重大科研课题,我校承接的《网络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研究》就是其中的子课题。时间从2000年9月至2003年12月跨越3年。目前,我校的科研工作已卓有成效的稳步推进。
  一、 研究目的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利用网络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利用网络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与开发思想政治课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基本内容,将通过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探索怎样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利用网络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进行思想政治课的学生和研究,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时,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
 二、 方案
 三、 论文
 四、 课例

三、市级课题:
 1、 信息时代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数字教室、校园网、因特网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而实践的自然演进,是信息化技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而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这种"融合",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交流工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中心位置,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整合的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
  我们的的目标是: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收集、检索、分析、评价、转发、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方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班级内学生的合作交流,还促进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2、 信息时代网络德育模式研究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计算机互联网作为开放式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
  互联网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正在改变着我们熟悉的世界,它不仅缩短了国家之间和个人之间的距离,加快和拓宽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和渠道,使经济日益全球化,更重要的是它正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如何真正做到"三个面向",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根据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存在问题,建设德育网站和网页,为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德育资源,为德育工作者提供理念理论学习和互相交流的平台,也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提供公开、平等的交流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使网络成为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该课题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一支具有优良信息技术素质的德育队伍,突出我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构建立体自主发展的德育模式。

           四、区级课题
 1、"高中一体化教学"模式:
  为了主动适应高考改革发展新形势、认真落实高中教学新思想、新要求;努力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可持续发展的高中教学新模式。基本思路是:全面打好基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五科整合,扬长避短,三年统筹,分段实施;注重综合能力,突出体艺特色;高考备考的起点在高一,高中各年级都是高考不同阶段;研究高考,把握高考,战胜高考。

 2、"高中阶段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该课题主要是研究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是综合能力的层次性。包括各学科各章节内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本学科跨章节的知识结构、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其次是分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教学领域和课外活动领域、社会活动领域。本课题的切入点是高三的综合科备考、建立综合科复习与教学的模式,包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后组织训练、课外辅导形式以及各学科教学的评价体系。最终达到以高三综合备考复习教学带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的目的。

 3、"体育特长班教学与训练体系研究"
  本课题主要是以身体素质较好的高中入学学生为教学对象,通过调节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把早操、课外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综合、系统地选择、安排和组织教学方法,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滨河中学传统运动项目的发展相结合,使体育教学与训沿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4、"高中英语阶梯阅读"
  本课题研究如何在高中三年的英语教学中开展阅读训练,加大阅读量、加快阅读速度、增强交际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各种类型文章,力争高考取得好成绩。、

 5、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这种课程的空出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取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这种课程要求给学生提供探究的问题和探究的手段,让学生自己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因而具有研究性,这种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身来 做,因而有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课程一般要通过调查、小课题研究、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
  我们设想,在学校已有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高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设置开展并实施一种新的课程,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以此为突破口,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个性特长,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努力培养具有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
  我们的主要目的是:适应现代教育的深刻转变,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滨河中学的实际与办学特色,深入到课程领域,努力克服目前我校教育中封闭、被动的弊端,探索培养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实践,形成一套切合我校实际的操作方案。

 6、高中地理新教材研究及其使用
  课题提出背景:从2001年起广东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了新的教材。新教材无论从指导思想,编排体系,内容选择等方面和老教材都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对新教材充分地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和新教材配套的行之有效的教与学的方法和具体措施。这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质的形成有极大的意义。也为地理课程进一步改革提供丰富的实践材料和意见。
  课题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理论学习及研究,包括对新地理课程标准、新老教材比较研究等。第二是实践调查,收集有关教师和学生使用新教材的经验、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是做出一套和新教材配套使用的课件包,提高使用效率。
  课题参与人员:全体高中地理教师。
  时间: 约3年,现已进入第一阶段。

 7、初中综合课"科学"、"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研究
  为了更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作出规划,制订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已组织专家编写了初中综合课实验教材《科学》、《历史与社会》,并于2001年秋季在一些学校试用。《科学》是现行中学课程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和天文等学科知识的综合;《历史与社会》则涵盖人类历史、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等学科领域。根据初中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发展趋势,为使我们的现行单学科教学具有前瞻性,力求使我们的教育教学站在改革发展的最前沿,所以我们拟定此项研究课题,侧重研究新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优化,以及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8、几体画板与教学学科课程整合
  计算机辅助教育在中国已经进行了十年。在这十年中,计算机技术飞快的发展着,计算机的应用也已经完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然而,在教育中,计算机始终没有进入核心教学领域,还游离于核心教学之外。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硬件外,还有如下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1、教师手中没有合适的软件;
  2、教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还很不够;
  3、如何利用计算机来开展教学活动还有待探索。
  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因此长期以来,计算机辅助教学仅是在研究课、评比课中出现得较多,而经常性的教学工作中还难以推广,计算机还没有被当作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
  本课题的目的就是要逐步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并达到把计算机融合到教学活动中的最终目标-也就是把计算机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
  所谓课程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象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老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本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结合技术所提供的能力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本课题实验的原则是:
  1. 教师讲课时采用现有的工具性软件(以《几何画板》为主),而不提倡、更不要求教师编制软件;
  2. 注重教学设计,把教学设计作为灵魂;
  3. 强调教师的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和学科教学基础,要在充分了解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从学科的角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发挥计算机的长处,而能用其它媒体解决的问题,决不用计算机;
  4.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以整合为整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为出发点。
         9、"初中英语教材、教法、学法立体化教改实验"
  本实验探讨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综合能力。实验中大胆采用现代化的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大胆吸收香港英语教学中的优良做法,创造"愉快教学法",提倡并探讨"探索学习法",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技能、拓宽视野、启发思维,努力使学生学得活泼、学得愉快、学得轻松。
  由凌志伟、赖梦彬、胡红莉撰写的课题阶段实验报告《走一条素质教育新路子》获市评比一等奖。

 10、高中文科综合科协同教学
  文科综合(政、史、地三科)是近年来高考改革新设立的考试科目,为了顺应高考改革这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本项课题研究适时提出了开展高文科综合科协同教学的新倡议,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的尝试。
  所谓高中文科综合协同教学即是指高中文科教师根据目前高考文综合测试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集体备课、授课,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如何形成高中文科综合科教学相关规律的教学研究活动。
  本项课题研究,遵循主导性、主体性、社会性、综合性、反馈性、精要性六大原则,采用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理论研究法等具体研究方法。力求真正建构起一个科学、有效地高中文科综合科协同教学机制。
  本项课题研究实验周期为3年(2001.10~~2004.6)分筹备、启动、深化、总结四个阶段的进行。预期成果为制作一批CAI课件,编订校本教材,推出一系列公开课汇编教师论文及学生习作,结题报告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切实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和谐协作以及通识教育的观念,建立单一学科乃至学科间的协同教学机制。通过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增强学生主动积极性,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与学科同知识的整合能力。本项课题由2001级高一文科(政、史、地)教师承担。

 11、环保课程开发
  "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子孙那里借来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推进了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在这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目前已直接构成对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威胁,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生死存亡。
在我国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的确对环境造成了空前的破坏,这种破坏甚至比战火还要厉害。环境问题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尖锐,越来越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了,据估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如果我们不在控制污染、保护生态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付出极大的努力,不树立每一个公民的环保意识,那么,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环境污染所抵消。为了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应该迅速采取行动,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从每一个公民做起,保护环境,否则它将使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变得毫无意义。
  环境问题主要来源于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破坏,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关联。因此,加强环境教育,使人们的行为与环境相和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把环境保护课程列入学校的必选课就显得迫在眉睫。
  环境问题也是全球化的热点问题。环境保护现在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要想避免这种时尚演变成一和睦肤浅的时髦,我们就必须把它建立在伦理原则和道德理想的基础之上,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环保活动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
  世界环境危机的现状与对策      介绍环境伦理学的内容
  对环境伦理学的思考与实践       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噪声污染和家用电器污染       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实验一、河水采样及水质分析     实验二、交通噪声的测定

 12、化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方法的试验
  研究性学习是用国家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2001年教育部制订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本课程研究的是"高中化学实践性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法"。研究内容是与生活实践相关的知识,课程学习目标主要是:
  ①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
  ③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④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13、初中分层流动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的深化和转变,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如何提高初中的教学质量,在学校领导,教务处,教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和指导下,我们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应具备多方面的因素,其中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多与少的关系,深与浅的关系,讲与练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怎样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质量,面对我们现在所教的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参差不齐,依据教学原则?quot;因材施教"原则,我们在整个年级中提出数学科和英语科进行分层教学的方案,把各班原有的学生分A、B两个层次进行上课,(上英语课、数学课时分开层次上课)学生所在班级不变,力求做到合理分层,有效调控,合理分层是根据学生的现阶段的实际状况进行分层,有效调控,是在分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分层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同时,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知识的进度和教学方式。让各层的学生在一种和谐而又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并最大限度掌握知识,这就是我们提出分层教学的理念。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无论你选择怎样的方式去教学,都必须把握学生的思维进程,按照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调整讲授策略,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正是我们提出分层教学所希望达到的预期目标。



版权所有 2004 © 深圳市滨河中学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金塘街6号 邮编:518010 电话:0755-82494144 82274773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