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感恩的眼睛里,看到了世界的温暖;在人们感恩的心中,能够寻找到彼此的关爱;而在我们感恩的生活里,坚冰可以融化,希望可以重生。在每一次跌倒之后、在每一座废墟之上,感恩之心都会让成功与光明熠熠闪光。
以感恩之心前行
在我26岁生日的前一天,一个朋友坐地铁东西向跨越了大半个北京城,给我送来礼物。在她双手托着的盒子里,是她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生日凌晨,我的手机上收到了零点后朋友们发来的祝福短信;早上又被电话叫醒,同样是生日的祝福;之后的一天中,我收到两个朋友从很远的地方寄来的礼物,其中的一份经过精心准备……
感动良久,感恩之心再次充斥了我的整个生活。
自认为是一个生活很简单的人,不喜欢交际,也没有太多朋友。从小到大,也没有像别人一样大肆庆贺自己的生日,只是在生日那天会例行的想念妈妈,祝福父母与亲人;平淡生活中,与知心的朋友交流,需要的时候让自己做听众或“心理医生”。就这样一路走下来,没想到收获会如此之多,差点就有被幸福溺晕的感觉。
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或许这也就注定了阴晴圆缺与悲欢离合。漫漫人生中,得舍之间,很多东西都让人觉得世事无常、无法把握。每个人的“不如意事”更是可以一倒一箩筐。失学的儿童、贫困的山区、下岗的工人、无权可维的农民、不公的判决、无妄的天灾、烦恼的工作、贫瘠的人生……这些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灰色,觉得无处可去又无言可说。生活仿佛只是一片沙漠,别人都拥有绿洲,而自己只是在风沙中苟延残喘。
那么,或许我们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近400年前,无法忍受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人乘“五月花”号登陆美洲大陆,想必当时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满是陌生与惊疑,而身后的一片汪洋则是无法回归之路。他们定居、生存,然而第一年的严寒摧毁了所有收获的希望,绝望之情可想而知。正因为如此,印地安人的馈赠便显得如此宝贵,也就有了后来的“感恩节”。现在,每年的“感恩节”被我们四处“引用”而失去了实际意义,我想这一切都很让人失望。我们只是在为这个节日而感恩,却没有因为自己匆忙的早上无法准备却能在路边买到的温热的早餐而说声“谢谢”,也很少向地铁票口的工作人员道谢而只顾赶着自己的一站又一站,更何况是用更实际的行动去做些什么……
为什么要感恩?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自己建立一个世界,建立一个只有自己但却能完全自给自足的世界。阳光空气,毫无疑问是自然的恩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衣食住行,无一不是他人的辛勤所致……生之为人,不管是富可敌国还是一贫如洗,不管是伟大杰出还是平凡无奇,都面对着一个浩瀚的宇宙、广袤的地球,每个人都只能是沧海一粟。有了这些赐予——自然之功,更多的却是他人的劳动——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安心生活,也才能拥有更多。
天寒地冻的夜里,你可曾注意过还有很多人在寂寞的路灯下施工,因之才有了你温暖与平安;烈日炎炎的白天,你可能想到遥远的田间地头,是什么样的人们在汗流浃背保证了你365日的温饱与幸福?没有人能创造一切,更没有人可以主宰一切,在这个和谐共存的世界里,我们所拥有的其实很多、很美好。而这,亦可说时代之恩。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受着这个时代的脉搏与律动,又怎么可能不心怀感激呢?
不要让“感恩”成为一种风尚,也不要将它“小资化”,以为那只是衣食无忧的奢侈品。在我们众多人的平凡生活中,它同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营养。世事无常,人生寂寞,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每个人的肩上都有千斤重担,每个人都在激烈地争夺这仅有的生存空间,更遑论那些因为时代、因为地域、因为种种的客观不公而造成悲剧的人们。人是渺小的,渺小到经不起大地的一次颤抖、大海的一声哭泣;很多人的生活是悲苦的,蓬门荜户,衣衫褴褛……但很多的时候,谁都没错,生活的轨迹就是如此的泥泞难行,而作为个体的小人物只能是无能为力。
那么,让我们感恩吧。客观的现实无法回炉重塑、既成的事实没有办法从头来过。用一颗感恩的心看待这个世界:你没有鞋,还有人没有脚;我薪水微薄,他却借债度日。这不是阿Q式的欺骗,更不是宗教式的麻醉。在我们感恩的眼睛里,看到了世界的温暖;在我们感恩的心中,能够寻找到彼此的关爱;而在我们感恩的生活里,坚冰可以融化,希望可以重生。因此在每一次跌倒之后、在每一座废墟之上,感恩之心都会让成功与光明熠熠闪光。
不要再抱怨什么,也不要再慨叹什么。失去的哪怕是千金之宝都不值得再为它嗟叹,而珍惜拥有的一花一木都可以让你幸福无涯。
“在这片已经不再蔚蓝、不再纯洁的天空下,如果还有一双眼睛在为我流泪,那么生活就值得我为之受苦。”你不相信有着这样一双眼睛吗?有的,一定有。让我们以感恩之心前行,将无限怅惘抛在身后,去迎接这眼前的一切。
[选自《中国青年》2006年第4期 作者 王冬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