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用户名:
密  码:
  
【地大物博】栏目相关文章
   ·[地学动态]地球的命运
·[在线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
·[在线学习]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
·[在线学习]大气圈的组成和热状况
·[在线学习]天气和气候
·[在线学习]海洋环境
·[在线学习]陆地水
·[在线学习]我国的旅游资源
·[在线学习]天气和气候有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在线学习]环境保护知多少
   ·[在线学习]世界地理概况…
   ·[理论研究]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科组建设]科组建设
 
[在线学习]世界地理概况
[  点击数:6630    更新时间:2004-12-21  ]
1.世界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只占一少部分。地表的总面积约51,0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约36,0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70.8%;陆地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29.2%。也就是说地球的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地表的陆地被海洋分隔成大小不等的许多块,通常人们把海洋所包围的大面积陆地叫做大陆,小块陆地叫做岛屿。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称为洲。这样,地表的陆地共分6块大陆: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
  地表的海洋是相互沟通的,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大洋。根据海陆分布形势,可把世界海洋分为四部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其间没有什么天然的界线,通常以水下的海岭或某条经线为分界的。
  世界海陆分布形势大致有以下特点:
  第一,陆地主要集中于北半球,这里陆地占北半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并在中、高纬度地带几乎连成一片。在南半球,陆地面积占五分之一,而且在南纬56°~65°地带几乎全是海洋。但是,北半球的极地是一片海洋,南半球的极地却是一块大陆。
  第二,除南极大陆外,所有大陆都南北成对分布:北美大陆和南美大陆、欧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亚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每对大陆之间都是地壳破裂地带,并形成较深的"陆间海",其间岛屿众多,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第三,大部分大陆的轮廓都是北宽南窄,呈倒置三角形。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都非常典型;澳大利亚大陆也具有北部较宽的特点,只有南极大陆例外。
  第四,弧形列岛和较大的岛屿多位于大陆东岸。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岸都有一连串向东突出的岛弧,岛弧外侧为一系列深海沟。大陆西岸的岛屿则不成弧形排列,较大的岛屿也少,唯一例外的是不列颠群岛。
  第五,大西洋东西两岸的轮廓非常相似,海岸线彼此几乎吻合,仿佛是由一块大陆分离开来似的。

2.世界陆地地形结构有哪些基本特征?
  地球表面高低相差悬殊,形态变化多端。陆地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盆地、山地和丘陵等类型。它们以不同的规模在各大陆上交互分布,共同构成表面崎岖不平的外貌。
  陆地上的山地,有两条巨大的高山带:一条为环太平洋高山带,沿太平洋两岸作南北向分布,即纵贯美洲大陆西部的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和亚洲及澳大利亚太平洋沿岸与东亚岛弧上的山脉。另一条略成东西向,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及非洲大陆北缘。其西部即阿尔卑斯山系及阿特拉斯山脉,进入亚洲后,与土耳其高原南北两侧的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连为一体,又经中南半岛西部山地,一直延续到巽他群岛的南列岛弧和环太平洋高山带相接。两大高山带,是阿尔卑斯运动的产物,地势高峻、雄伟,多火山、地震。
  陆地上的平原,一般分布在大陆的中部,其东西两侧多被高山环绕,形成南北纵列的三大地形带,以美洲大陆为最显著,澳大利亚大陆也有类似的地形结构。但在亚欧大陆上,平原主要展现在东西向高山带以北,如中欧平原、东欧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兰平原等;南面,平原多为大河冲积而成,并分布于高原之间,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恒河平原,以及我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陆地上还广泛分布着大片隆起的高原,它们一般以前寒武纪古陆块为核心,地壳相对较稳定,地面起伏不大。如非洲大陆的高原,亚欧大陆的中西伯利亚高原、蒙古高原、阿拉伯高原、德干高原,南美大陆的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北部高原等。南极大陆与非洲大陆相似,也以高原为主,但上覆巨厚的冰层。此外,在陆地上还有一些镶嵌在年轻山脉之间的高原,地壳活动比较强烈,海拔较高,地面起伏也很大,如青藏高原、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以及分布于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中的一些山间高原等。

3.什么叫岛屿、群岛、半岛?
  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叫做岛屿。世界岛屿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最大的岛屿是处在北美洲东北部的格陵兰岛。彼此相距很近的许多岛屿合称为群岛,如马来(南洋)群岛、西印度群岛等。半岛是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如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等。

4.国际河流知多少?
  所谓国际河流是指来源于自然的水(包括雨水、地下水、冰雪融水)所形成的河流,最终出水口与海洋(或内海、内陆湖泊)直接相连,而流域面积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河流。据估计,全世界的国际河流大约有200条,其中148条流经两个国家,31条流经三个国家,21条流经四个以上的国家。如按面积统计,流域面积大于1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河流共有52条,其中位于非洲的有17条,美洲14条,亚洲16条,欧洲5条。
  以国家论,全世界约有近四分之一国家的整个国土都属于国际河流流域,二分之一以上国家一半多的国土是国际河流流域;而同时约有六分之一国家没有国际河流,这些国家多是岛国,如新西兰、斯里兰卡等等。
  世界上流域面积在10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条,其中15条是国际河流。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欧洲的"蓝色的多瑙河",干流流经8个国家,如把支流跨经的国家也计算在内,则达12国之多;尼日尔河、尼罗河也分别流经10个、9个国家;其它流经国家较多的河流还有刚果河、赞比西河、亚马孙河、莱茵河、乍得河、沃尔特河、恒河、湄公河、易北河、彼拉他河等。
  我国国际河流主要有15条,数量仅次于苏联和阿根廷,与智利并列世界第三位。从东到西,从北往南依次是:黑龙江、绥芬河、图们江、鸭绿江、额尔齐斯-鄂毕河、伊犁河、塔里木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元江-红河和珠江。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河流,如新疆塔城地区的额敏河,阿勒泰地区的乌伦古河也属国际河流。
5.人种是怎样划分的?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状况如何?
  人种也称"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头形、鼻形等等)的人群,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在人类发展的初期,人类各集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彼此隔离地生活在各自然地理环境里。由于自然条件长期对人类的不同影响,以及各人群集团间长期隔离和交通联络的不发达而造成不同地域内的人群的不同自然体质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全世界人类可分为三大类人种,即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具有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在人种分类上,也有主要根据肤色特征,把人类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的。人种属自然范畴,绝无优劣之分,种族主义者的种族优越论是站不住脚的。]但今天世界上仍有许多种族主义者推行反动的种族主义政策,在南非,白人种族主义者残酷地压迫和迫害黑人,在美国,黑人也受到种种歧视。
  白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54%左右。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浅淡色;发呈金黄,有的呈黑褐色;眼色碧蓝或灰褐色;发形呈波状或直状;唇型为薄唇;鼻狭而高;颧骨不高突;体毛和胡须较发达等。白色人种主要分布于欧洲、北非及亚洲的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等地。近几百年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又逐渐分布于美洲、南非和大洋洲等地。
  黄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数居第二位的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7%左右。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呈黄色或黄白色;发形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鼻子高低、宽窄适中;体毛和胡须稀疏。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马扎尔人、芬兰人也属黄种人。
  黑色人种是世界上第三大人种,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他们的体质特征是:肤色多呈黑色或黑褐色;发形为曲卷形或波形,发色深黑;眼色黑褐;唇厚而凸或较厚;鼻宽扁或较宽;眼裂较大。黑色人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印度南部、斯里兰卡、美拉尼西亚、加里曼丹等地。

6.什么是世界三大宗教?它们主要流传在哪些地区?宗教对国际政治、经济有何影响?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相信并崇拜超自然的神灵,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世界宗教多种多样,目前广为流传,并具有世界影响的宗教主要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创始人释加牟尼,基本教理有"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主张依经、律、论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学,以断除烦恼,得到成佛为最终目的。目前信徒约2.4亿人,主要流传在亚洲,如日本、泰国、缅甸、斯里兰卡和中国(喇嘛教也属佛教,圣地在拉萨)。
  基督教于公元一、二世纪开始流传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中海东部、巴勒斯坦一带。信仰上帝(或称天王)创始并管理世界,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降世成人,救赎人类。目前信徒约10亿人。主要流传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各国。内部又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以及一些较小的派别。天主教的中心是梵蒂冈,主要信徒分布于南欧、美洲各国;正教(或称东正教)信徒以苏联、东欧为主;新教(也称"基督教")以北欧、北美、大洋洲为主。
  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七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所创建。其教义主要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信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安拉的"前定",并信仰"死后复活"、"末日审判"等。目前信徒约6亿人。主要流传在西亚、北非、南亚、东南亚。圣地是麦加和麦地那。
  宗教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甚大。有些国家宗教地位十分重要,例如,有的国家政教合一,国家领袖同时是宗教领袖,宗教教义成为国家法律的依据;有的国家定佛教为国教,青年人均需到寺庙做定期和尚;又有的国家定基督教为国教,教会不仅掌管婚丧、教育大权,而且直接干预政治。宗教有时被统治阶级利用作为统治人民、挑起事端和对外侵略的工具。同时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如文化、生活习惯等都有着显著影响。
  梵蒂冈是一个宗教国家,教皇权利控制着全世界天主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现在天主教信徒近7亿人。梵蒂冈管辖的天主教神职人员达160多万人,而梵蒂冈全国人口不足1,000人。

7."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但从十五世纪中叶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据东西方交通往来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东地中海和黑海周围广大地区,对过往商人横征暴敛,多方刁难,加之频繁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从而阻碍西欧与东方陆上贸易的通道;而由东方经由波斯湾--两河流域--地中海和经由红海--埃及--地中海的两条海上商路又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操纵。因此,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同时,由于西方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已有很大进步,指南针也已从我国传到了欧洲,航海术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现,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轻便毛瑟枪的出现,以及地圆学说获得承认等等,都是为远洋探航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组织者?quot;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以下几大事件:
 (1)"新航路的发现"。从十五世纪起,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称之?quot;新航路的发现"。
 (2)"新大陆的发现"。在葡萄牙组织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也力图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称塞维利亚)出发,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达了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谓的"新大陆的发现"。
 (3)"第一次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死于此地。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群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也有重大影响。
8.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和消费的地理特点如何?
  经济作物是轻工业的主要原料,其产物几乎全部供销售,因此也被称为商品作物。经济作物种类很多,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嗜好作物(有时称饮料作物)和药用作物。天然橡胶和大豆等,有时也包括在经济作物之内。
  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大多与粮食作物相反,粮食生产分布比较普遍,且与人口分布大体一致,而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投入世界市场的比重较小(仅约十分之一左右),且主要粮食出口国都是发达国家。但是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则往往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尤其是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仅仅是在某些温带经济作物(如甜菜、大豆和某些油料)及少数亚热带作物(如棉花、葡萄)生产方面占的比重较大,热带作物则几乎完全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所以有此特点,主要原因是这些经济作物的生长大多对自然条件有特殊要求,同时商品率很高,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特别明显,因此通过竞争逐步集中到了少数条件最有利的地区。另外许多经济作物的生产往往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不宜实行机械化,因此趋向于人口密集、劳动力便宜的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达国家除自然条件限制和劳动力昂贵及其它社会、历史等因素影响经济作物生产比重较小外,还因为他们对蔬菜、肉、乳等的消费量大,从而使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用于这些不适宜长途运输的农畜产品的生产方面。
  世界经济作物产品的消费地区与生产地区相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它们的加工工业比较发达和人均消费水平较高,吸收了较多的经济作物产品;另一方面也由于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方式限制发展中国家加工自己的农产原料,而它们却把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原料经过加工后再部分出口谋利,致使它们成为农产原料的主要进口地区。
  世界天然纤维原料作物有棉花、麻类和木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棉花。棉花原产印度,喜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温带和热带季风地区最适宜生长。由于灌溉技术的进步和对棉花质量要求的提高,战后棉花日益向具有灌溉条件的干旱地区集中,而且棉花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机械化发展又较晚,棉花经压轧去棉籽后运输成本不比棉织品高,这些因素都影响了棉花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一致。世界棉花生产主要有四大地区:第一是亚洲大陆南半部,包括苏联的中亚和外高加索以及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一些西亚国家等,此区约占世界棉花产量二分之一以上;第二是美国南部;第三是拉丁美洲,主要是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以及中美洲地区;第四是非洲,其中以埃及和苏丹长绒棉最为著名。世界棉花消费目前仍以发达国家为多,除美、苏和澳大利亚棉花自给有余外,所有其它发达国家所需棉花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发展中国家所产棉花则大量供应发达国家。
  世界油料作物多以一年生为主,包括大豆(有时也将大豆列为粮食作物)、花生、油菜、向日葵、芝麻等,另外,棉籽、亚麻籽、大麻籽也是榨油原料。多年生油料植物(如油橄榄、油棕、椰子和油桐等)占次要地位。油料作物生产的地区分布与粮食作物有些类似。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方都有油料作物的种植,只是品种不同而已。不过,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个别油料作物的分布比较集中。世界上产油料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大豆、棉籽、花生等)、中国、苏联(向日葵、棉籽)和印度(芝麻、花生、油菜籽和棉籽)等。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许多油料的生产上都占重要地位:花生、芝麻各占五分之四,亚麻籽占五分之三,大麻籽占70%,油菜占三分之一,大豆占近四分之一以及100%的油棕和椰子。油料作物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商品,西欧和日本油料产量较少,是世界最大的油料进口地区。
  糖料作物主要是甘蔗和甜菜。甘蔗是亚热带、热带作物,原产印度,后传播世界各地。八十年代初期,世界每年生产糖约9,000多万吨,其中近三分之二为蔗糖,余为甜菜糖。世界甘蔗生产绝大部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中拉丁美洲约占二分之一,主要集中在巴西、古巴、墨西哥、多米尼加和阿根廷等国;亚洲占四分之一,主要在印度、中国、菲律宾、印尼和泰国;其余则产在非洲(南非、毛里求斯等)和澳大利亚等地。有的蔗糖生产国按人口平均的产糖量很高(如古巴、毛里求斯可达500公斤以上),但消费量却很低,所产原糖主要供出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食糖总消费量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其人均消费量约为发展中国家的三倍多。发展中国家每年净出口原糖1,000多万吨,几乎全部供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甜菜生产、消费的地理特点与甘蔗不同。它是温带作物,欧洲是甜菜最大产区,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在欧洲,由英国向东经荷兰、比利时、法国、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一直延伸到苏联的乌克兰,以及意大利北部和西班牙等,许多肥沃的平原和河谷都盛产甜菜。北美是第二个主要甜菜产区,产量约占世界的9%左右。可见甜菜糖主要生产国是发达国家,它们生产的甜菜糖主要供国内消费,而且尚供不应求,几乎所有甜菜生产国都要进口原糖。
  世界主要饮料作物有咖啡、可可和茶叶,除日本、苏联有少量的茶叶外,几乎全部产在发展中国家。咖啡主要产于拉丁美洲(以巴西、哥伦比亚为最多)和非洲;可可多集中在西非和巴西;茶叶则以亚洲的印度、中国和斯里兰卡为主要生产国。但是咖啡与可可的消费地则主要是发达国家,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发展中国家,只消费了世界咖啡与可可总消费量的不到五分之一。发展中国家茶叶的消费量较咖啡、可可为大。
  橡胶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世界人工橡胶的发展。天然橡胶在世界橡胶消耗总量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天然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被引进到东南亚。东南亚某些地区现在是世界天然橡胶的主要产地,其中以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为最多;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产量也较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天然橡胶的主要消费者,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其次是苏联、东欧,约占四分之一;发展中国家仅消费世界天然橡胶的十分之一。
9 .海洋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哪里?
  世界海洋面积为3.6亿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71%,是陆地面积的2.5倍。在辽阔的海洋里,共储存13.7亿立方公里即137亿亿吨海水。由于海洋面积广大,资源丰富,能从各个方面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它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考察了解还很不充分,但它在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作用已相当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海洋研究的逐步深入,其重要意义将会越来越明显。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储库。辽阔的海洋生长着十几万种海洋动植物,每年为人类提供约20亿吨海洋动物和数亿吨海洋植物食品,比陆地上提供的食物要丰富得多。现在人们直接和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约有四分之一来自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矿物质储库。大洋中蕴藏着极丰富的矿物资源,陆地上已发现的100多种元素,在海洋中现找到了80多种,估计将来有可能全部被发现、利用。海洋矿产储量特别丰富,如海水中含食盐总量可达4亿亿吨,如果铺在陆地上,其厚度可达150米。海洋矿物分海水矿物和海底矿物两种。尽管有些元素在海水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微小,但由于海水特别多,因此其绝对量很大。如海水中的铀,其总量比陆地上要多2,000至10,000倍。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储库。海洋能源极为丰富,除海底蕴有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及铀外,海水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不仅蕴有原子能(如铀、重水等),而且波浪、海流、潮汐、海水温差及海水含盐浓差等,也都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据估计,仅潮汐能每年可能发电量,比人类有史以来已消耗的能量总和还要大100倍。
  此外,海洋还是容纳热量的大热库,夏天它把接受到的太阳辐射热储存起来,冬天再释放出去,对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近海地区的海洋性气候是比较理想的气候,是发展工农业的重要地区,很适宜人类活动。海洋还是世界运输的大动脉,海上运输比陆上、空中运输有许多优点。海洋还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当海运事业不发达、现代化武器未出现以前,海洋是免受战争破坏的屏障;而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海洋可使军舰到达各岛屿和大洋沿岸。当然,海洋的军事作用远非如此。
  总之,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向海洋进军,是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场所。当着陆地已被人类全部占有,有些资源已感不足,而人口还在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人类将向何处发展,只有海洋和宇宙空间是两个待开发的领域。二者比较起来,海洋对于人类经济活动更为现实一些。因此,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10.世界海洋渔业资源分布的情况如何?
  世界海洋渔业的分布主要受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渔业资源多少,二是各地对渔业资源的研究和利用的程度。渔业资源的多寡,主要由鱼类的主要食料--浮游生物的丰富程度决定。因此,不同海域浮游生物的多少,决定了海洋鱼类和渔场的分布。
  大陆架是浮游生物的世界。这里海水较浅,阳光透入好,水温较高,宜于浮游生物繁殖。大陆架靠近大陆,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滋养浮游生物。大洋底海洋生物遗体腐烂后也能分解出许多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海水中分布是不均匀的,以下层为最丰富。大陆架海域,随着波浪、潮汐、海流等海水运动,或者是由于上下水温不同而形成的海水垂直运动造成水体混合,下边的营养盐类被翻到上层供浮游生物食用。因此,大陆架海域营养丰富,浮游生物多,是海洋鱼类云集之场所。世界海洋渔业产量的80%以上是在仅占海洋面积8%的大陆架水域捕获的。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的海域,也往往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两股温度不同的海流相遇,海水温度有很大差别,必然造成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的连续不停的垂直运动,使海底营养物质浮上来滋养浮游生物,因而就吸引大批的鱼群游来。世界上几个大的渔场,都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如西北太平洋渔场是世界最大的渔场,特别是日本暖流(日本?quot;黑潮")和千岛寒流(日本称"亲潮")交汇处的日本北海道和我国东部沿海渔场,占世界渔场面积的四分之一;东北太平洋渔场有北太平洋暖流与阿留申寒流交汇;以纽芬兰为中心的西北大西洋渔场,主要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汇合;以北海为中心的东北大西洋渔场,则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寒流的交汇处。
  从纬度上看,上述几个大渔场都处在中高纬度的温、寒带地区,而热带水域渔业资源贫乏。这主要是因为寒、温带水域多风暴,风大浪大,加速了海水的垂直运动;同时,由低温造成表层冷水下沉,引起海水上下混合,使下层营养盐类上翻,利于浮游生物及渔类繁育。而热带海域表层水温高,又常处在无风或微风状态,海水很难发生垂直流动,表层缺乏营养物质和浮游生物,因此,渔业资源很少。只有在低纬大陆西部沿海某些海域,如秘鲁沿海水域,才有较丰富的渔业资源,这是因为秘鲁寒流沿秘鲁海域自南而北流过,因受地转偏向力和盛行东南风的影响,使寒流表层的海水向西偏离海岸,促使近岸的深层海水上泛,从海底浮上丰富的营养盐类,利于鱼类生长,因此,使秘鲁沿海也成为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秘鲁也是世界海洋渔业产量较多的国家。


版权所有 2004 © 深圳市滨河中学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金塘街6号 邮编:518010 电话:0755-22923716 22650773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