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语文科组老在呼吁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于是,我在教朱自清的名篇《背影》一课时,决定尝试一下“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和思路。——(背景)
我先让学生自主探讨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希望学生能通过自主探究,解读出作者在朴实的文字中和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中,所表达出的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会和理解。
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效果。许多同学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层面上,对于“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父亲背影,对于从中折射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同学们并不能深切体会,有的甚至嘲笑“父亲”那肥胖笨拙的身躯。
受到这次打击,我对探究式学习产生了怀疑,二十一世纪的深圳特区的初一学生,能自主探究出这其中的深刻亲情吗?
经过课后的一番思索,我感觉到学生之所以不能够领会文章所具有的巨大的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他们平时生活中对于亲情体察得不够敏锐,他们不缺亲情,缺的是感受和感恩意识。其实,文学家、作家与普通人的不同,也就在于他们对人生,对生活,有更敏锐的感受、更深刻的思考。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正是语文教材中各位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那种更加敏锐的触角、更加细腻的触觉,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生活,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捕捉,用心去积累。
于是,我在平行班教学同一篇课文时,先布置给学生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小时,观察时要用心去体会。
一个星期后的作文课上,我让同学们根据观察内容完成命题作文《背影》,要注意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进去。课堂中出现了少有的埋头写作的情形,只听见沙沙的落笔声。
我捧着学生的作文,欣喜地翻看着,每每有令我心动的发现。
一位同学写道:“我第一次如此专注地偷偷望着父亲沉思时的背影。昏黄的灯光并不能掩盖他高大强健的身影。我知道这高大强健的身影曾经负担过整整三个家庭的重担,也曾为他赢得过半抽屉的奖状,更为我们营造了现在这个温馨美满的家。然而……我仿佛看到父亲在风风雨雨中艰难跋涉的身影。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用我所能做到的一切,暗中为父亲走过眼前这段艰苦的岁月助儿女的一臂之力”。
另一位同学写道:“时间真快,又该回母亲身边了。父亲正背对着我,笨手笨脚地为我收拾着东西,象每次走一样,他一边往我书包里塞着各种我爱吃的小吃,一边闷闷地说:‘下个星期天等我电话呵。’我知道,父亲是担心他不定期的出差又会冲掉我们父子见面的日子了。灯光下,我很明显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五年前父母离异时,父亲搬出家时还是青丝一头啊,现在他还微驼了背,记得小时侯,我会骑在他的肩上,或者扒在他背上,用手捏他后颈脖上的那块肉坨,问他这是怎么来的,他说是小时候挑河泥护堤坝时,扁担压出来的。此时,我很想用手摸摸那个肉坨是否长大了。父亲看我上了回家的公车,还不忘冲着车窗大声说:‘跟你妈说,这个月的生活费下次来给你呵。’ 听母亲说父亲单位的效益很不好,父亲有可能下岗。车开动了,父亲的背影越来越模糊,但我多想重新扒回父亲那温厚的背上啊……”—— (细节)
我一一读着学生的作文,一次一次地被感动着。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接着学习朱自清的同题散文《背影》,让大家探究这篇课文的魅力。结果同学们发言非常踊跃,理解得也较为深刻,有几个女生生甚至朗读课文时流了泪。——(结果)
是的,一个没有认真观察过生活,没有细心感受过生活的怎能品味出语文学习的乐趣呢?要让学生真正自主探究鉴赏出教材中一篇篇精品和经典的迷人魅力,就首先要引导学生先要仔细地体验生活、思考自我。
的确,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要让学生解读课文,就首先要让学生解读生活中的有关主题。有自主解读生活的基础上,再来探究作者在课文中如何解读生活的这一侧面的。
由此,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不是凭空就可以一上来就做到的。探究式学习有一个基础和前提,那就是学生自己对生活、对人生己有的敏锐体察、真切感受、深入思考和解读。只有在这个基础上, 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才有能力、有根基来开展自主探究。
因此,我通过这次实验,也是通过这次探究,得到的新认识是:学生自己对生活已有的敏锐体察、真切感受、深入解读,是探究的重要基础之一。这可以说是我个人行动理论探究的发展和完善吧。——(评析)
|